求一些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古诗文句( 四 )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 。隅(yú):角落 。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
●闻一以知十 。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礼记·学记》弗:不 。强:勉励 。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
●引而不发,跃如也 。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 。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 。得:得益,领悟 。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 。端:开始 。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 。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 。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 。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
●学不厌而教不倦 。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 。藐藐:疏远貌 。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
●教不倦,仁也 。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