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或诗句( 四 )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
三句递转,写所闻 。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 。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注释: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
②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
③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
评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①西见烟尘飞,汉家②大将西出师 。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③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
注释:①金山:即阿尔泰山 。
②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
③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
评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
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歌赋 描写丝绸之路的诗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凉州词》王之焕 2.“边城暮丽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 ——《凉州词》张藉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丝路--珠江三角洲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 。
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 。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