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锡醉花间古诗本词的构思脉络( 六 )


接着论人 。
人中有圣贤 , 圣贤也爱酒 , 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 。
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 , 诗中说:“贤圣既已饮 , 何必求神仙 。
”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
2、从圣贤到神仙 , 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 , 而且有益 。
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 , 合乎自然 , 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 。
此诗通篇说理 , 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 , 而在抒情 , 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 。
这不合逻辑的议论 , 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 诗人的爱酒 , 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
他的“酒中趣” , 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
三、第三首诗1、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 , 所以说“谁能春独愁 , 对此径须饮” , 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 。
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 , 在精神上寻求慰藉 , 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 。
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 , 但“谁能春独愁”一语 , 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 。
旷达乐观的话 , 都只是强自宽慰 。
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 。
2、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 , 其流弥激 。
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 , 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 , 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 , 此乐最为甚”时 , 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
以旷达写牢骚 , 以欢乐写愁苦 , 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 , 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
四、第四首诗1、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 。
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 , 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 , 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 , 酒酣心自开 。
”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 。
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 , 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 。
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 , 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 。
然后 , 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 , 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 。
2、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 , 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 , 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 , 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 。
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 , 乘月醉高台 。
”话虽这样说 , 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 , 便可以感觉到 , 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 , 而是愁苦 。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 时李白在长安 , 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 。
此诗题下 , 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 , 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 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 , 没有沉沦 , 没有同流合污 , 而是追求自由 , 向往光明 , 因有此作 。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八月十五的夜晚 , 碧空无云 , 朗月舒波 。
明澈的月光泻向大地 , 大地一片雪白 , 庭院中也好像铺了一层银霜 。
树上的鸦雀几经惊扰 , 终于渐渐安栖下来 。
夜 , 更静了 , 也更深了 。
秋露悄然而降 。
清冷的露珠无声地布满桂枝 , 沾湿桂花 , 阵阵桂香在寒气中飘散 。
这清幽的桂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今晚 , 广寒宫前的那株桂树恐怕也沾上露水 , 收枝敛叶了 , 不然 , 怎会有这多清光照人间?呵 , 千里清光人共仰 , 只不知与清光同洒人间的秋思将落在谁的心上?望着这秋月 , 诗人更觉思绪纷然 , 相思无着 , 这一片深情又该托付给谁?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