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会写;喜欢,但只爱读 。其实,不会写诗词的人是很难深刻理解诗词含义的,更不要说欣赏其艺术性了 。正如一个不亲自操作电脑的人不会看出电脑的门道、不亲自习武的人不可能看出拳术的套路一样,浅尝辄止而已 。要学好古诗词还应该学一点创作,唯其如此,才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大师们进行对话,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潜移默化 。现在很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不仅是曲子好而且歌词也好,这些词作者往往都是在古典诗词上下过一番功夫的 。因此,熟读深思、读写相长是学习诗词的最佳办法,也是学习诗词的终极意义 。
有知识的人没有文化,这是现代社会一个让人失望的畸形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传统文化 。我们并不渴望成为诗人,但我们应该有一点文化,那么,不要轻视古典诗词——中国的至尊文化 。
我喜欢古典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修改病句)古典诗词彰显中国文化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
有“自然”必有“田园”,“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
陶氏生于凡尘,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实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
于是,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
智慧,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
“智慧”,为“智”与“慧”的集合 。
智是聪明,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需要勤学精进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内置为“圆融贯通” 。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
因此,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何成为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基础了 。
集体智慧,是华夏文明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 。
汉乐府民歌《江南》看似写采莲,其实在歌颂江南风光之余,想要传达人的活力,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合作、相互爱护、兴味盎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
个体智慧,考验的是人在得与失的人生道路上的达观精神,并彰显个人的承受能力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于此逆境,他并没有与外界发生冲突,而是选择接受 。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无论人生如何苦痛,无论多少酸甜苦辣,最终必将风烟俱净,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还是我们面对生命起伏时的那份坦然 。
“相合”、“和谐”,这些坚韧镌铭的生命意识,恬淡、合乐、自在 。
古典诗词承载中国文化“风骨”“气韵”的审美观照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 。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 。
风骨,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 。
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 。
- 北京|2022冬奥会中国得了几块金牌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五一|2022年五一上海限行吗
- 散文诗两首
- 商场|中国十大顶级商场,国内有名的十大顶级购物中心
- 银行|2022中国银行品牌排行榜,中国十大银行排行榜
- 机场|中国最古老的十个机场,中国最早的机场
- 寺庙|中国佛教寺庙排名前10,中国十大著名的佛教寺庙
- 军犬|中国的军犬有哪种
- 机场|中国最大的五大机场,国内最大的飞机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