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桃花诗》

曹雪芹的诗“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 , 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 花欲窥人帘不卷 。
桃花帘外开仍旧 ,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 隔帘消息风吹透 。
风透湘帘花满庭 ,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 , 斜日栏杆人自凭 。
凭栏人向东风泣 ,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 , 花绽新红叶凝碧 。
雾裹烟封一万株 , 烘楼照壁红模糊 。
天机烧破鸳鸯锦 , 春酣欲醒移珊枕 。
侍女金盆进水来 ,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 , 花之颜色人之泪 。
若将人泪比桃花 ,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 泪干春尽花憔悴 。
憔悴花遮憔悴人 ,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 , 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 , 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 , 商量作诗 , 把宝玉找去商量 。宝玉去后 , 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 。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 , 形式比较自由 。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 , 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 。书中说 ,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 , 却滚下泪来” 。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 , 宝玉不信 。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 , 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 , 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 , 妹妹虽有此才 , 是断不肯作的 。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 , 作此哀音 。”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 。宝玉并不称赞 , 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 , 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 。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 , 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 , 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 。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 , 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 , 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的 , 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 , 广义地看 , 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 , 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 , 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 , 并不称赞 , 却滚下泪来 , 便知出自黛玉 。”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 。不过 , 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 , 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 , 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 。否则 , 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 , 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
古代描写桃花的诗句 1、《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代: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 , 春光懒困倚微风 。
桃花一簇开无主 , 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 , 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 , 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2、《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唐代: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 , 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 , 水流无限似侬愁 。
译文:春天 , 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 , 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
一位姑娘看见了 , 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 , 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
3、《桃花》唐代:元稹桃花浅深处 , 似匀深浅妆 。
春风助肠断 , 吹落白衣裳 。
译文:桃花朵朵盛开 , 那或深或浅的颜色 , 好似美貌姑娘面容上浓淡相宜的薄妆 , 让人心怡 。
可无情的春风却将那美丽的花瓣吹落于我的白衣之上 , 这让人情何以堪啊!4、《桃花》唐代:周朴桃花春色暖先开 , 明媚谁人不看来 。
可惜狂风吹落后 , 殷红片片点莓苔 。
译文: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 , 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 , 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