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赏美食的诗句( 三 )


2,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
——出自唐代: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白话文释义:照着长安的样子做好的胡麻饼,用新鲜的油刚炸出来吃起来很脆 。
3,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
——出自宋代:陆游《蔬食戏书》 白话文释义:四川新津栽培的韭黄,无论是色泽、长度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颜色像鹅黄一般,长度能够达三尺多,东门的彘肉吃起来更是于世特别,它吃起来肥美不输于胡羊酥 。
4,一杯齑馎饦,手自芼油葱 。
——出自宋代: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白话文释义:加一杯姜齑蒜末,亲手做成了好吃的葱油食品 。
5,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
——出自宋代:苏轼《猪肉颂》 白话文释义: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
...
中国优秀古诗词有哪些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