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三 )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

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
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
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 。
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 。
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 。
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