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句崔颢( 五 )


我若有他种境界 , 会强于他的 。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 。
外人的评价呢 , 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 , 应警告后代们 , 仿写为一大禁忌 。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 , 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 , 是崔颢傲了呢 , 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 , 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 , 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 , 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 。
所以 , 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 , 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 , 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 。
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 , 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 , 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 。
宗教界的方法有二 , 一是专注式修炼 , 二是气功式修炼 。
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 , 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 。
可能友人问 , 如此烦难 , 怎能修持 , 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 , 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 , 所以 , 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 , 于是 , 不但是生灵感 , 且长寿 。
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 , 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 , 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 , 区别仅此而已 。
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 , 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 , 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 , 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 , 在为诗上才有可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李白送给孟浩然的,诗中表达了什...简介诗篇名 。
唐代李白作 。
黄鹤楼 , 在今湖北武汉 。
广陵 , 即今江苏扬州 。
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前两句轻快流畅 , 意境优美 。
后两句情景交融 , 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
是千古传唱的名作 。
简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注词释义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 , 背靠蛇山 , 俯临长江 。
之:往 , 去 。
广陵:扬州的旧名 。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 , 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 , 所以说“西辞” 。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
下:沿江顺流而下 。
惟:只 。
天际:天边 。
古诗今译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 , 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 。
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 , 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 , “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 , 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 , 一片孤帆 , 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 , 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 , 诗人却仍伫立楼头 , 凝眸远望 , 不愿离去 。
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 , 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
在诗人笔下 , 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 , 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
详译:赏析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 , 曾有“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 。
漫游天下名山名城 , 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 , 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 , 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 , 辞亲远游 , 南穷苍梧 , 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