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刘得仁《塞上行作》的翻译、背景及赏析( 六 )


需要说明的是,这时期历史传记著作如《史记》、《汉书》、《吴越春秋》(赵晔撰,体例上兼编年体和记传体,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等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独立成体,可以不列入文学 。
中古期第一阶段从魏晋到唐代中叶 。
此时期诗占据文坛主导地位,文(散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 。
代表作有史传文学的继续递嬗: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等;新创地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有"集六朝地志大成"之称,文风清朗舒朴,对唐之后古文家的游记产生极大影响;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被誉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 。
此外,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采取四六骈体写作的文论散文 。
唐代文学人们往往想到它诗歌的兴盛,事实上,散文的成就亦颇大 。
《全唐文》收录作者3035人,而《全唐诗》收录作者2200多人 。
但是,唐初近百年间,奏、疏、章、表、启、记、论等基本上为骈体占主导地位,著名有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抷六尺之情等英词壮彩,千古传唱 。
盛唐时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篇就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说理行文简洁明快,已经透露出骈文文风的变化,走向平易晓畅,充满了散体文气 。
至中唐陆贽的奏议散文更是如此,如《论裴延龄奸蠹书》、《奉天改元大赦制》等,这都标示着骈文去赘典浮词,走上了平易晓畅的道路 。
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出来提倡古文,明确提出本乎道、以五经为源泉、重政教之用的主张 。
中古期第二阶段从唐代中叶开始到南宋灭亡 。
到韩愈、柳宗元出,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成为儒学复兴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 。
散文也因此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觉发展的艺术形式 。
唐宋先后出现了"八大家",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
韩愈、柳宗元散文文体改革的成功,一方面归因于他们吸收秦汉各家散文体之所长,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六朝骈文的成就 。
顾随在《诗文丛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中指出:"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之后,在宋代出现了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六位著名的古文家,明初朱右将此八人文章选编《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也以此编《文编》,茅坤继而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 。
自此,文学史称为"唐宋八大家" 。
事实上,宋代著名散文家比这多得多 。
如北宋的王禹称、范仲淹、晁补之、李格非,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
宋代的散文无论是作家的阵容还是散文的成就都超过了唐代 。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
欧阳修、苏轼等人吸收骈文辞采、声调等,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还出现了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记文 。
从宋代开始,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确立起来 。
明末艾南英说:"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 。
"(《再答夏彝仲论文书》)古文至宋成为用途最广泛的文体,元明清这一格局也没有改变 。
总体上看,宋文注重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 。
《秋声赋》、《赤壁赋》堪称典范 。
中古期第三阶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 。
元代主要以叙事文学(话本)和说唱文学(元曲)占主导地位,散文成就不突出 。
至明代,前期以宋濂、刘基为代表,主要以传记、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
比如宋濂《秦士录》:"邓弼,字伯翊,秦人也 。
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 。
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攀,拳其脊,折仆地 。
市门石鼓,十人舁(yu,共同抬东西),弗能举,两手持之行 。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锝奇辱 。
'"文字简洁,人物外貌特征一下显现出来了 。
刘基的《卖柑者言》,中学已经学过,不多讲了 。
近古期第一阶段从明朝嘉靖初年至鸦片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