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古诗( 三 )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 , 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 因而更含蓄 , 更有力 , 更引人深思 , 扣人心弦 。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 , 并不是偶然的 。▲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3:866-868
讲解
佚名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 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 , 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 , 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 , 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 , 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 , 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 在南山上伐薪、烧炭 , 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 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 ,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 , 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 , 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 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 , 他也难以实现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 , 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 , 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 , 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 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 , 恰恰相反 , 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 , 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 , 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 , 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
创作背景
佚名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 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 806—820)初年 , 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 , 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 , 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 , “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 , 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 , 宦官专权 , 横行无忌 , 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 以低价强购货物 , 甚至不给分文 , 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 , 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 , 1991:161-164
2、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3:866-868
赏析二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 , 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 , 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 。中唐以后 , 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 。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 , 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 , 或任意掠夺而去 , 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 , 然后倒打一耙 , 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 , 宦官见了口称“宫市” , 只给了几尺绢 , 就把木柴抢去了... 显示全部
现实意义
佚名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 , 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 , 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 , 就派人去市场上拿 , 随便给点钱 , 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 , 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 , 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这首诗的意义 , 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 , 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 , 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 , 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 , 透过他 , 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 , 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 , 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 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