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表积极乐观向上的诗句( 七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赏析: 。
在贬谪生活中 , 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 , 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 , 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
3、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 , 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 , 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 , 祭常山回 , 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
”苏轼有《祭常山...
赠刘景文 古诗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 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 , 脍炙人口 。
赠刘景文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正是橙黄橘绿时 。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
诗的前两句写景 ,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后两句议景 , 揭示赠诗的目的 。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
诗人这样写 ,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 虽已青春流逝 ,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苏轼的《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 , “曲尽其妙” 。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 , 所咏却是深秋景物 , 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 , 但实际上 ,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
因为在作者看来 , 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 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古人写秋景 , 大多气象衰飒 , 渗透悲秋情绪 。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 , 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 , 显露了勃勃生机 , 给人以昂扬之感 。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 , 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 , 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 , 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 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 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 , 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 , 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 , 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 , 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 , 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 , 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