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来了,《三体》还有多远

《基地》来了,《三体》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基地》改编成电视剧的消息传来,我就预感它可能不大灵 。昨天还有读者问我有没有去看,我说还没有弄到Apple TV 。其实我心里并没有多强烈的冲动,当初在看原著的时候,看完的感觉是精疲力竭,觉得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大任务 。如果要再来一遍,哪怕实在很难消受 。阿西莫夫是伟大的作家,《基地》或者《银河帝国》是伟大的科幻小说,但我是个普通人 。
说感觉是做不得准的,所以我今天去看了一下网上的剧评,大概知道了这部新剧的状况,果然改编得很艰难 。如果让我用比较粗鄙的比喻来形容一下《基地》小说,那么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太空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在死后,他的计策依然在发挥作用,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也有靠江水运转的八阵图困住邓艾的故事 。《基地》也与之类似,一位智者预见了银河帝国的崩溃,并且在死后无数年里,继续用自己提前录制好的VCR指导和帮助人类,因为他很早就已经预见到了每一种发展的可能,人类逃不出他的计算 。
这种故事怎么拍摄?读小说的时候,人们是去想,越想越觉得智者伟大,思想伟大,头脑伟大 。看电视剧的时候,怎么用眼睛看出伟大来?这就是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区别,它们根本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 。就像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杜拉斯的《情人》自己读不懂,觉得写得乱七八糟,可是等他去看了电影《情人》,觉得明明是个很简单的故事,电影拍得非常清晰明白 。
小说《情人》是不是真的写得乱七八糟?还是说他因为阅读经验有限,对杜拉斯的这种写法不熟悉,所以杜拉斯努力在表现意识的流动和跳跃,营造出惝恍迷离回忆效果,对于他却不起效,觉得杜拉斯连记叙文都写不好?我觉得后者的可能要大一些 。而《情人》改编为电影,他立即能够看懂,也说明电影做了很多改编,要先讲一个故事,然后有些气氛和味道 。不能按照杜拉斯的路数来拍,100%依照原著,否则,对于他而言还是一部莫名其妙的文艺片 。
《基地》这种科幻小说也有相同的问题,小说好看,但是很难想象如何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 。有一种意见认为,坚持要求符合原著小说的人就不要看改编影视剧了,回去好好看原著就行 。因为影视作品是二次创作,用原著去比照影视剧没什么意义 。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 。二次创作是二次创作,但好与不好还是可以讨论的 。用《阿甘正传》的小说和电影比较,电影有很大提升;用《肖申克的救赎》、《英国病人》的小说和电影比较,两者相得益彰 。
还有就是大量把原著改废了的例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玫瑰的名字》和《魔宫传奇》,看后者的时候我强烈地为肖恩·康纳利觉得不值 。这同样是个很有趣的例子,翁贝托·艾柯的小说总是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阅读,《玫瑰的名字》有侦探故事的一层,有中世纪神学的一层,有对理性进行思考的一层,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不同的层面来 。当然也就会让人们觉得可以把侦探故事的那一层抽取出来,单独做一部电影 。结果并不成立,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像是一块奥利奥饼干 。直接一口下去咬穿三层是一种感觉,拆开来单吃饼干或者是单吃饼干芯,那是另外一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