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为家付出全部”的诗句有哪些?( 三 )


教书的姐姐,父亲退休母亲迟钝耳背,姐姐为了家付出很多,我身体差...姐在外面压力大,回来都撒你们身上了,我建议你自己搬出去租房子住,等自己安顿好了,接你爸妈也一起住,你父母有退休金,应该不用你操心,你姐的孩子想让你父母带就带,不带最好 。
不要一起搬出来,你找个理由自己出来,再你父母也找个理由,不要伤和气,毕竟是一家人 。
关于父母之爱的诗歌一、描写父爱的古诗:1、《忆父》宋凌云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
2、《北郭闲思》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
二、关于母爱的古诗:1、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2、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
伤心是极言之辞 。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确似悼亡之音 。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