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 二 )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 , 形式化的过程 , 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 。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 , 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 , 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 和不变 ,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 , 只是比较零散 , 没有系统的表达 。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 ,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 , 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 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 , 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 , 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 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 , 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 , 得到规律 。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
(一) 复习引入 , 得出加法交换律 。
(二) 知识迁移 , 得出乘法交换律 。
我以为 , 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 , 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 , 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 。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 , 举出的正例越多 , 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 , 则可推翻结论 。因此 , 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 , 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 , 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 , 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 ,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
(三) 巩固练习 , 深入理解交换律 。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 , 并举例验证 , 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 。但有时 , 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 , 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 , 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