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因为高三时心理老师的极力推荐,因为时间紧迫只能跳读甚至来不及写下些什么 。现在还能再次读一遍这篇文章写一些感想确实挺好的 。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永远是它的作者诚挚的内心 。诚如序言所说,在当时对蕾切尔·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 。而且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 。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就连《时代》杂志还指责她“煽情” 。不难想象那确实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 。不过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 。但卡逊一直在抗战着,无论是她尊重事实的风格还是非凡的个人勇气都让我十分动容 。她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追求是如此真诚 。说起文本,事实上我一向对理性表达的科普文很不感冒,但卡逊的文笔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也是我为什么能一口气读完的原因 。开篇第一章“明天的寓言”就像一部讲述世界末日的好莱坞科幻影片般,呈现出一派寂廖萧瑟地镜头,她对描述事物的画面感能力着实让人折服 。
我想给我最多思考的是前三章的内容 。很清楚的记得明天的寓言一章在说完寓言故事后,提出一个带有些哲学终极思考的议题:为了活得更好,是改变自身还是改变外界?显然作者在预示我们肆意破坏环境的后果的同时,也在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类趋利的本性总是趋使我们去改变外界的事物以为我所用 。人类集合智慧来改变外界,来创造所谓的文明 。是如此理直气壮,义无反顾 。而我想“慧极必伤”为智慧所带来的结果做了很好的评论 。
所以第二章中所提“忍耐的义务”、与“知道的权利”我在读来确实很想发笑 。为什么民众在没有知道的权利的时候却要承受忍耐的义务?这真是一种让人觉得可笑的事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化学农药疯行,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因为实在有太多无知的民众,他们抑或活在政治的阴暗中,抑或活在权威的谎言下 。又或者不知者无罪的话,那罪恶的就是那些不愿说出事实,甚至说是掩盖事实的人吧 。人们没有说实话的勇气,没有呼吁大众走上正途的大义,却有打压说实话的人的坚决态度,真是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
然后是死神的特效药,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在这一刻仿佛一下子了解化学药品的危害性是有多大 。“自那次生命攸关地与安德萘的接触之后,这一正常健壮的孩子变得差不多象个木头人一样——看,看不见;听,听不见;动辄就发作肌肉痉挛;显然他完全与周围环境隔绝了”这个例子实在太过于生动,我甚至无法相信,又或许是无法接受 。一个如此旺盛的生命在这小小的药品面前时如此的脆弱 。在这一刻我突然能够理解卡逊为何在当时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下,还毅然决然去为保护环境而振臂疾呼 。因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在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时依旧无动于衷 。感觉自己和作者达成了某种共识之后接下来的阅读更像是和知心好友的私语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