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 四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有我之境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
”无我之境也 。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 。
但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然诗在美学境界上存在着微妙而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欧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 。
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
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根本上说是两个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 。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 。
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
“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 。
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 。
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 。
”[4]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 。
...
如何理解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 。
“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
“无我之境也 。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 。
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 。
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 。
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 。
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 。
“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 。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 。
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 。
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 。
“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 。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 。
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 。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