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女子思念男子的诗句( 六 )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 。
“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 。
可怜者,可爱也 。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
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