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雁象征意义( 三 )


四曰相思 。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移情换景 。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
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 。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
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b7b40100g99b.html这里有鸿雁的例子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总结高考: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