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灞桥的古诗( 六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唐) 肠断春江欲尽头 , 杖藜徐步立芳洲 。
颠狂柳絮随风舞 , 轻薄桃花逐水流 。
芙蓉如面柳如眉 , 对此如何不泪垂?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 , 晓风残月!杨柳丝丝拂面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杨柳青青着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知细叶谁裁出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州北路傍老柳树--白居易 皮枯缘受风霜久 , 条短为应攀折频 。
但见半衰当此路 , 不知初种是何人 。
雪花零碎逐年减 , 烟叶稀疏随分新 。
莫道老株芳意少 , 逢春犹胜不逢春 。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 唐代 , 折柳送客之风最盛 , 当时长安东有灞水 , 两岸多柳 , 灞水之上灞桥 ,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
唐人送客至此 , 都折柳而别 。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 , 灞桥攀折一何频 。
思量曲是无情树 , 不解迎人只送人” 。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 , 相偎相依不胜春 。
自家飞絮犹无定 , 争解垂丝绊路人” 。
由这些诗中可见 , 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 。
...
描写离情的诗词及赏析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赏析: 离愁别绪 , 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
古代交通不便 , 一旦分离 , 再会难期 , 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 , 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 , 唯别而已矣” , 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 , 古人写的别诗 , 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王勃 , 字子安 , 绛州龙门人 。
14岁时应举及第 , 当了一名朝散郎 , 沛王召为修撰 , 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 , 一度任虢州参军 , 又犯了死罪 , 幸而遇赦 , 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 , 贬为交趾令 。
他渡海省亲 , 不幸溺水而死 。
年仅25岁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少府” , 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 , 王勃在长安相送 , 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 , 指京城长安 , 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 , 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 , 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 , 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 , 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 , 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 , 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 , 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 , 城郭宫阙 , 气象雄伟 , 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 , 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 , 风烟渺渺 , 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 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 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 也不怎么得意 。
当他们走出都城 , 远望五津的时候 , 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