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读后感10篇( 五 )


文章开头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楼前有清塘数亩 。初有荷花,数年后,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有无之间,均很美丽 。无却留有遗憾 。
之后作者写了池塘与荷花的绝配,中国人的爱荷 。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几颗敲破的莲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变成了作者的期望 。溜溜盼了三年,池塘里总算浮动了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 。虽有期望,令人灰心 。真正的奇迹出此刻第四年上 。从荷叶的长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一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到赏荷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只看到荷花绿肥、红肥,到风乍起时“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到粗略估计荷花的将近一千多朵的朵数,都充分写出了作者的爱荷之情 。
文章最终,天气变寒,荷花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残荷,甚至连残荷也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的结尾段很美: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
人如其文 。季先生的荷花写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样,清香四溢,源远流长 。
清塘荷韵读后感 六: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当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最终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先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一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欢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应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