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 七 )


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 。
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 。
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 。
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 。
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 。
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 。
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
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
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 。
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 。
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 。
...
项羽死的不值得和杜牧的那首诗句相同项羽的人格魅力在许多人心中,项羽是一个英雄,甚至是一个最英雄的英雄 。
然而,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是否如此看呢?翻阅古代诗歌,赞颂项羽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
最有名的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居然出自一位女诗人,实在令古今男人汗颜 。
此诗足可以让项羽含笑九泉 。
只是,古人作诗往往借古讽今,李清照的这首诗也不过是在以项羽嘲讽宋朝统治者,并不纯粹是在歌颂项羽 。
杜牧的《题乌江亭》也算有名,“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的应该是对项羽的惋惜之情 。
除此,竟找不到歌颂或同情项羽的名篇了 。
至于思想家,政治家赞赏项羽的就更少了 。
项羽衣锦还乡,当时就被讥为“沐猴而冠” 。
王安石呢,针对杜牧的看法,也写了一首诗: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只有批评 。
毛泽东在解放南京时,作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捎带又寒碜了项羽一把 。
在鲁迅的笔下,项羽更是成了一个混蛋!我也曾极为崇拜项羽,后来细读史记,我发现,即使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依然有不少缺点:坑杀降卒20万,不见其仁 。
衣锦还乡,虚荣好名,胸无大志 。
这让思想成熟的我颇为遗憾 。
然而,我还是不能抑制的喜欢项羽!那么,项羽的魅力到底何在呢?至刚至柔的人格魅力!世有刚强者,不惧强暴,却常常恃强凌弱;世有柔弱者,不欺凌弱者,却畏惧强暴;更有卑劣者,遇强者则谄媚之,遇弱者则欺凌之,如鲁迅所云“遇见狼就成了羊,遇见羊就成了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