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 五 )


三个关注:关注编者目所编的意图;关注教师所得的高度和精度;关注学生能得之路径和难度”这是江苏南通的范崚瑱老师在今天刚刚结束的《小学语文教师》群研讨中的发言 。
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总结如下: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 。
正确的、深刻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 。
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读 , 教学必将流于泛泛 , 课堂必然低效 。
我听过一节《知了学飞》 , 在那堂课上 , 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
后来 , 跟一个老师备《知了学飞》 ,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 , 我们从文本的每一个部分 , 抓住对知了的描写 , 揣摩知了的心理 , 这样定位:学飞前的知了是有目标的 , 好学的;学飞时的知了是不耐烦的、怕艰苦、不虚心的;学飞后的知了是懊悔的 。
这样的知了的形象是立体的 , 在对寓意的理解上 , 学生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标 , 缺少扎实的努力 , 收获的也必将不够圆满这样的寓意了 。
听《知了学飞》 , 备《知了学飞》 , 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
——深度的文本解读 , 真的是前提和基础 。
抓的关键在哪里?两点 , 一是知了的心路历程 , 一是关键词句 。
文本解读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细节 。
全篇是通篇的通览性的 , 是从整体上把握 。
细节是词句段的细细品咂 , 是品词析句似的 。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很多课堂看到的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主角式表演 。
必须要看从一个文本 , 老师扎扎实实带给了孩子们什么 。
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 , 学生能听懂 , 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 , 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 , 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 , 具有言语智慧 , 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 , 才能逐渐体悟到 。
对于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 , 教师应该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 , 将课文语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
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 , 孰不知“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 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课外的功夫: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 , 来源于教师独到的教材解读 , 来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我们追求精彩的生成 , 但不可忽视精心的预设 , 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 , 尤其是要在解读教材上下力气 。
薛发根老师说:“我以为教材(文本)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
” 我觉得文本指向就该兼顾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 虽然我们不能凭借一篇课文完成所有的训练目标 。
你的教学指向内容 , 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编者的单元主题;你的教学指向表达 , 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更多关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读 , 个人观点 , 要循着作者的思路 , 教师的教路 , 学生的学路来解读 。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得到了什么——结合课标的要求 , 在“语文素养”的范畴内 , 扎实地给了孩子怎样的训练 。
具体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 。
当然 , 有侧重 , 有取舍 , 不可能面面俱到 。
也倡导“一课一得” 。
所以 , 老师通过阅读要尽可能早一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达成一致 , 这样益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 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 。
有些时候 , 既要“作者不必有 , 读者不必没有” , 有时候有忌主观臆测 。
关键是“真实、朴实”地进行教学 , 学生“扎实”地学有所得 。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 。
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 , 如《渡河少年》;侧重写事的 , 如《向狼借路》;侧重写活动的 , 如《赛龙舟》;侧重写景的 , 如《黄山奇石》《香山的红叶》《船过三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