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的格律( 五 )


乙:对仗对仗的基础是词性 。
词性分为11类 。
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 。
)联绵词多为双声如:明媚,叠韵如:逍遥,或既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
律诗八句依次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杜甫也写过四联都对仗的律诗,可谓是诗中极品 。
绝句的对仗形式比较自由 。
绝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
绝句对仗形式可分为四种:1、截前:首句不入韵,一二句对仗 2、截后: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三四句对仗 。
3、截中: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全不对仗 。
4、截两头:首句不入韵 。
对仗:两两对仗 。
(一般第三种常见第四种不常见)对仗的特殊形式:1、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对句相对 。
从整体上说是两句对两句 。
从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亦称扇面对,扇对,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
2、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 。
这种对仗 。
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
...
诗词格律的起源介绍 平常我们所说的诗词格律,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近体诗的格律二、词的格律三、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 。
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
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 。
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 。
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 。
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 。
常用的词谱类书籍有清代万树所编的《词律》、舒梦兰所编的《白香词谱》、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等 。
比较实用的是现代词学家龙榆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 。
近体诗格律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占主流的观点,认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体诗格律来源于佛经翻译文学里的偈颂体式,梅祖麟、梅维恒两位教授在《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498-509页有详细的论述 。
近体诗产生以前,古体诗的写法比较自由,除了要求押韵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要求 。
但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在写法上就要刻意避免近体诗的句法,这也可以说是古体诗的格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