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过哪些诗词( 九 )


经台日永销香篆 , 谈席风生落麈毛 。
我亦有心从自得 , 琉璃瓶水照秋毫 。
译文:升山南下一峰独高 , 上尽层轩不辞辛劳 。
海天交界处常常升起暗淡的云烟 , 大寒时节的松树和竹子更显得萧肃风骚 。
时间长了 , 道台上烧香的烟缕已经消散 , 昔日谈经之地已经落满了尘埃 。
从这般场景中我也悟出了些许心得 , 如今我的心就像装满了水的琉璃瓶 , 可以将细微的事物看得一清二楚 。
赏析:诗人攀登上升南山峰 , 由高处远眺 , 看见海天交界处浮起暗淡的烟云 , “大寒”点明了此时登临的时节为冬季 , 通过描写烟云的惨淡以及松竹的萧骚 , 充分说明了冬季的萧瑟之景 。
进入元沙院 , 诗人看到的是经台上的烟缕消尽 , 昔日谈经论道的场所也已经落满了尘埃 。
可见元沙院已经荒废很久了 , 但诗人却不为此感到落寞沮丧 , 反而从中悟出了许多心得 , 由此可见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
打字不易 , 望采纳~
登高的诗歌鉴赏《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烦双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
夔州在长江之滨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慷慨激越 , 动人心弦 。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首联对起 。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 , 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 , 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
秋日天高气爽 , 这里却猎猎多风 。
诗人登上高处 , 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 大有“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
诗人移动视线 , 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 , 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 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
其中天、风 , 沙、渚 , 猿啸 。
鸟飞 , 天造地设 , 自然成对 。
不仅上下两句对 , 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 , “白”对“清” , 读来富有节奏感 。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 , 十四个字 , 字字精当 , 无一虚设 , 用字遣辞 , “尽谢斧凿” ,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 , 未字常用仄声 , 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
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 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 在写景的同时 , 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无边”“不尽” ,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 , 长江汹涌之状 ,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 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 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 , 直到颈联 , 才点出一个“秋”字 。
“独登台” , 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 , 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
“常作客” ,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
“百年” , 本喻有限的人生 , 此处专指暮年 。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
秋天不一定可悲 , 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 , 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 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