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三十首古诗( 五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

【搜集三十首古诗】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泰戈尔诗三首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 。
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 。
“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 。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 。
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 。
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 。
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 。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 。
“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 。
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 。
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 。
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
谁能发三首古诗,要题名相同的古诗词,快啊《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月夜》 ——宋·陆游 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 。
天风忽送荷香过,一叶飘然忆故乡 。
《月夜》 ——唐·韦应物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 。
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 。
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
《月夜》 ——宋·文天祥 月到中天云划开,断桥幻出玉楼台 。
夜深一鹤掠舟过,疑是坡仙赤壁来 。
《月夜》 ——唐·华山老人 涧水泠泠声不绝,溪流茫茫野花发 。
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常对空山月 。
《月夜》 ——唐·卢殷 露下凉生簟,无人月满庭 。
难闻逆河浪,徒望白榆星 。
树绕孤栖鹊,窗飞就暗萤 。
移时宿兰影,思共习芳馨 。
《月夜》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山泉堕清陂,陂月临静路 。
惜哉此佳境,独赏无与晤 。
埭口哆陂阴,要予水西去 。
呼僮拥草垡,复使东南注 。
其二 蹋月看流水,水明摇荡月 。
草木已华滋,山川复清发 。
褰裳伏槛处,绿净数毛发 。
谁能挽姮娥,俯濯凌波袜
《忆江南》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 《忆江南三首》 (唐) 白居易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忆江南》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
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