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孝道的经典心得体会( 三 )


孝心是一把美丽的风景伞,我们应懂得诠释孝心的概念和赋予传统孝心的更多内涵,把一片孝心献给父母,用最好的行动去回报,多为父母做家务,为父母锤锤腰,少让父母操心,同时发愤图强,在学业上创出辉煌,让他们感到欣慰、骄傲!

写孝道的经典心得体会


哀哉!有的人对孝理解不透,也对父母的需求不理解 。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已濒临危机的今天,加上忙碌的工作,许多人便以工作或者别的为借口,用金钱代替孝心,长年难得回家一看 。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的咏叹 。《论语》中也有关于孝道的实录:“孟武伯问孝:‘父母惟其疾之忧 。’”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庄子也对孝进行了阐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可见,孝的观念在古时就早已被圣贤推崇至此了 。
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用十二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是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
辞官尽孝的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进士,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能承受路上的颠簸,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拯便马上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保证的孝心受到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去的 。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古代孝道的重要内容 。包拯虽中进士,被授以官职而不去,就是这个原因 。包拯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今人的表率 。除此之外,周文王也可佩做我们的道德先锋 。
周文王姓姬名昌,当他做世子时,每次去朝廷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 。在清晨鸡啼时,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 。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后,文王才面露喜色 。正午和傍晚,又各去向父亲请安一次 。有时,王季偶尔感觉身体不适,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稳 。等王季复原了,他才高兴起来 。并且告诉掌厨的人每顿要做一些新鲜的菜肴,变花样,再呈上 。
周朝国运的绵长,是历代所不能及的 。姬姓之后,百世昌隆,都是文王的孝德所开启的 。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一些礼仪制度,调解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 。西蜀初年,司马氏刚得到天下时,就倡导以“孝”治国 。清圣祖康熙帝和汉武帝也是以“仁孝”治天下,才推动自己千秋霸业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