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六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元日》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
赏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青玉案·元夕》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6行 1、唐朝·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唐朝·白居易《青石》: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
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 。

【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
慕为人,劝事君 。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 。
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 。
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 。
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
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