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实习总结( 六 )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 。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 。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 。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次实习,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 。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 。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 。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 。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 。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 。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 。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 。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 。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 。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 。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 。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 。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 。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接着分析第4节 。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接着由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 。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 。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广东应届生实习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