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母亲的古古诗句( 四 )


她很平凡,很善良,很慈爱,很无私,很温柔,很体贴 。
夜里我又梦到了母亲,梦到妹妹拿着一束康乃馨向母亲怀里扑去……27. 风卷愁云冷雨微,仙游老母几时归 。
28. 探母而今唯梦里,念慈每日赖魂牵 。
29. 黄泉那角思儿切,今又慈颜到梦中 。
30. 每见家山娘踏处,殷殷泪水涌滂沱 。
31. 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 。
32. 爱子心...
母亲去世一周年的诗歌 《五律.中秋祭母夜思》月圆人未归,泪落几回回 。
入梦欢同享,醒来情自悲 。
春光徐渐远,秋夕正当垂 。
动问南飞雁,家书寄给谁?1.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2.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3.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 。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
4. 《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
5.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
求一首思念死去的母亲.的古诗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 。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
料也觉、人间无味 。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
钗钿约,竟抛弃 。
重泉若有双鱼寄 。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
待结个、他生知已 。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
清泪尽,纸灰起 。
译文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 。
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 。
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 。
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 。
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 。
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 。
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 。
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
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 (1)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不幸去世,这首词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为卢氏亡故三周年之时 。
2、赏析(1)《金缕曲·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
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 。
此词尤称绝唱 。
(2)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 。
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 。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
(3)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 。
...
孙友田孙友田写母亲的文章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 。
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