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古诗( 四 )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 。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 。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

【点评】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李初入仕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他本为牛党弟子,又做了李家女婿,两党各指责其不忠不义,政治上受到排挤,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活了46岁便抑郁而终 。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其诗多忧心国运、怀才不遇的感伤之作 。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无题>诗,因其难以确指,难有定论,历来争论不休 。上面提到的就是其中一首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象爱情诗 。
这首诗的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如异峰突起,摄人心魄 。它是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一个结论置于人的面前,没有铺垫,没有叙述,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 。它打开了人对生活的理解空间,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 。沿着这起句的感叹,诗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象飞流之下后的浅滩,把人带入舒缓的情景之中: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有两种意思,一是东风软软地吹拂,意识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将尽,百花凋残,是从客观的场景中传递着春残局面,也正是诗人的伤感的心境表现 。其二是百花凋残,曾经给百花带来生机的东风,现在却没有能力扶助它们的保持鲜艳 。既带将春来,又何带了春去,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这句又正好补充了首句的突兀 。花经过了严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绽放了,才让人看到它的美丽 。这是相见难,面对花的凋零,这么美丽的东西一旦凋落又何时再见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道“明年花开知有谁”命运的无常,美丽的东西的无常,更是爱情的无常 。经过千难万阻,百转千思,“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感情升温,于是离别更加恋恋不舍 。如果一见之后,更有可能永难再见,这样的别就更加让人难 。爱情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诗人是有着担忧的,既希望于“东风”的救助,也知是大势难转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该做如何选择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联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 。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 。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爱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
颈联开始转换场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人的思绪从自身开始转换成关注被思念者身上,诗人想像着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样,红颜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爱情何时才能实现呢?她多么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啊,揽镜自照,生怕华发早生 。她日夜思念,夜深了,还在望月长吟,“愿借月华流照君“ 。不仅想到对方,而且还想到了她的冷暧,她的感觉“夜吟应觉月光寒”,正是“所思在远道”,阻碍重重,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她长久地望着月光,借长吟以抒郁闷情怀,这时不仅是对人的思念,还会有更为复杂的担忧、忧虑、失望、期待、渺茫等种种的情绪反映,此时的月光便显得更加冷清 。此情此景,诗人同样有所体会,于是联想到对方也会象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关心、体贴与牵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