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17回原文( 八 )


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 。
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这便充分体现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 。
利用原有建筑,节省下许多才力,立意处已显不落俗套 。
惟其如此才是大观园,才能体现出曹雪芹高人一筹的先进思想 。
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所谓“体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 。
《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
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 。
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办法,不知比刻意雕凿要好多少倍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梳理出大观园的大致图样(如图1)。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话:“老爷们议定好了,从南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转到北边,一共丈量了,三里半大,可以建造省亲别园了 ” 。
另根据“西北通一带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的 。
这样便可大致得出其大致形状(如上图) 。
假定231.6m为模糊的刀把形的长度,则可推出总面积为20260.8平方米,顶多也就三百亩大小 。
有人总以为建园一定要大面积才有气势,孰不知中国园林极讲究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达无限 。
即使面积不大,能引人做天下之想,发是宇宙之感,这才是中国园林艺术精华之所在 。
“大家闺秀”故不失为美,“小家碧玉”也是别样风景,要知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留园也就几十亩,怎么能以大小论美媸呢! 二、掇山理水 山水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是构成自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
建筑家窦武在《文人园林试论》一文中作了透辟的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
要研究它,就要从自然美的发现与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下手 。
” 何谓自然美?何谓田园生活?《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口道破了天机:“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不负郭,背山山无脉,近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 。
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
古人云:‘天然图画’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 。
师法自然,绝不是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景观,一如现在城市改造中大建仿古建筑一般 。
关于假山的设置艺术,在17回中得以集中体现 。
通过贾珍与贾政二人对话,表达了假山的...
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详写了宝玉题大观园匾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十七回给人的感觉是整个大观园的提纲 。
领人走了一遍大观园,对大观园诸多的景致,尤其是主要人物的住所等处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介绍 。
即写了宝玉的才情,也详写了宝玉和贾政父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相处 。
而宝玉的诗文和观感,更是和后面有诸多呼应之处 。
比如说——宝玉说稻香村是人造的乡景,很不自然 。
这就和黛玉后来为他写的稻香村的诗“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
”中暗藏的讥讽之意遥想呼应——既然是村庄,真正的乡村之意在哪里?两人都是觉得这乡景有做作、不够天然之嫌的 。
而后面写李纨“竹篱茅舍自甘心”之语与此相互呼应,也就是明褒暗贬了——李纨几乎可以说是曹雪芹批判极甚的一个金钗了 。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
——批判之意,溢于言表)对潇湘馆的评语,则暗示了黛玉诗意的人生和文人的气质 。
衡芜院音同“恨无缘”,即暗示了宝钗的命运,宝玉题诗中的清冷幽娴之意,又何尝不能成为宝钗的人生写照? 怡红院题诗,宝钗对宝玉的一字之师,黛玉代写杏帘在望,与宝玉之评遥相呼应 。
或者也暗示了二宝的有分无缘,二玉的有缘无分吧 。
如此说来,此回也和后面有太多的相互呼应的地方了 。
是很值得细读的 。
我指的这几处,也是个人的一点体会看法 。
就算是正中原意,也肯定有所不足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