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厌”有几种意思

厌:厌 yā
动词义
1、一物压在另一物上 。
厌,笮也 。——《说文》 。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 。——《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 。——《荀子·解蔽》
2、泛指压制;抑制 。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 。——《汉书·翼奉传》 。——师古曰:“厌,抑也 。”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 。——《汉书·辛庆忌传》 。师古曰:“厌,抑也 。”
3、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 。——《史记·高祖纪》
4、堵塞 。
厌其源,开其渎 。——《荀子·修身》 。注:“厌,塞也 。”
厌:厌 yàn
动词义
1、形声字 。从厂( hǎn),猒( yàn )声 。厂,象山崖石穴形 。《说文》:“厌,笮也 。”意思是“压” 。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 。本义:吃饱;饱,满足 。后作“餍”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 。——宋· 苏轼《教战守》
2、憎恶;嫌弃 。
人常厌事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
犹厌言兵 。——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 。——曹禺《雷雨》
形容淡定的古诗词 1、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赏析: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
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
2、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
3、唐·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赏析: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
4、唐·司空图《山中》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 。
赏析:表达了诗人一种心向佛道而淡定的思想感情 。
5、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文言文“厌”有几种意思

那哪句古诗表达“再喜欢的东西都会厌倦” 陶渊明的,大多数是一类,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历史最著名的平淡生活古诗当属梅妻鹤子的林逋,他有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非常厉害,古人的平淡或许是对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但我们现代人,还是应该有进取心的
特别有韵味的古诗词 1、宋·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赏析: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