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三四年级,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和画 。
关于春天的古诗 1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关于春天的古诗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关于春天的古诗 3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关于春天的古诗 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关于春天的古诗 5《春运》【唐】 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
小学四年级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内容(共6首) 1课 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望 洞 庭1.课文简说 。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
故名为“望洞庭” 。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
2.词句解析 。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