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雁荡山的诗词( 二 )


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 。
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
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 。
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 。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
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
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
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 。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
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
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
(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