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对乾卦要破除两种错误理解,在破除两种错误理解基础之上建立正确理解 。第一个是把乾解读成天,又把天地看成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这是创世纪的解读 。另外一个,要破除“九五之尊”的说法,认为“九五”代表很高官位,代表尊贵 。实际上这是对官方、对朝廷的崇拜 。这也是错误的解读 。易经乾卦的真正奥义,是在表达人格独立,就是心性独立,人的内心是独立的,凭借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事情 。
对于把乾卦解读成天,解读成万物创造者这种看法,在彖传中很清楚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万物靠着它才出生 。典型的神学观,不符合易经本身理念 。
易经理念认为,这个世界自然存在的,世界是永远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对立双方相克相生的变化 。最开始,用奇偶、刚柔来表达对立的双方,后来用阴阳 。万事万物内部都包含阴阳,它不是创造的,是自然存在的 。阴阳为什么变化?它不是谁让它变化的,是自然存在的 。这和西方意义上的自然不同,我们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
《周易》是存在系统性矛盾的 。《彖传》中把乾解读成天,但在“用九”经文中,“见群龙无首吉”,又是否定世界是有首的,有创造者的 。彖传中把乾则看成元首 。《彖传》中还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个也是表达了世界有首的思想,彖传是有首的思想 。首是世界的元首,是世界的创造者,负责世界的实体创造 。但“用九”是表达无首思想 。所以周易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系统,不是自恰的系统 。
为什么会矛盾,这和历史有关系 。《周易》和易经不是一回事 。易经是总原则,总学问,很古老,但不同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思想,每个时代会有不同思想混入易经,甚至和易经本身思想相违背 。《周易》就是易经的特殊阶段的易经,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新的思想混入易经,最典型的就是这种神学化的解读,这种宗教的多神教的思想是后来混入易经的 。所以我们要能够识别出来,且剥离出来,还原易经原貌 。
说到这里,说下《五经》的问题,为什么会在民国时期出现《五经》信心崩溃?以前很长时期我们是信仰《五经》的,但到了民国时期信心崩溃了 。原因在于《五经》中存在大量系统的矛盾 。清朝之前也有人发现这种矛盾,但他们并未深究,而是有意掩盖,因为他们以相信为主 。
《周易》中把乾解读成天,抽象实体,接近于神和上帝 。《诗经》中“颂”里面很多诗歌中,上帝是会说话的,管理人间万物,天子不行就会把他的权力剥夺掉,替代它,所谓的“君权神授” 。《周易》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并且在后来一直在影响着儒家,有时期严重影响,有时期不严重,比如董仲舒天人感应,这就是一种很迷信的神学思想影响儒家,整个汉朝都是很迷信的 。
到了宋明理学,理是天理,这个天理和《周易》中的把乾解读成天,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不是很严重 。宋明理学叫“性即理”,用天理支撑人性,这样就把人性也陷入先验化,神学化、实体化了,陷入一种空谈心性的状态,这是宋明理学的问题 。王阳明讲心即理,他说这个“理”是内在的,根植于人心的,但还是认为这个“理”是先验的实体 。它把理封存起来了,人天生心里有个箱子,装满一箱子“理” 。清朝反对宋明理学这种神学化的思维,清朝企图用文献上追溯历史真相,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对宋明理学的神学化做出了批评 。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在极力破除理的神学化观点 。他说:“意见杀人”,意思是你把理看成实体化的东西,所谓的“理”都是人们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感悟到的东西,但他们不是实体,不是理创造的东西,如果把这些看成实体,会杀人的 。对戴震,尽管梁启超等人很重视他,但理解他的人不多 。普遍认为清朝儒家之所以爱考据怕文字狱,胆小,人们对清朝学问有偏见,对清朝考据学成果有忽略 。
本来清朝考据学是想重建五经信心,结果他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曝光了《五经》中系统性的矛盾 。廖平总结了五经中的矛盾 。
一个例子就是“刑人在君侧”的问题 。受过刑罚的人能不能在皇帝身边做官,五经的解读和记载是不一样的 。公羊传解读邢人是不可以在君侧的,我们中国传统有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受了邢身体缺陷,是不吉祥的 。但《礼记》中记载是可以的 。郑玄注意到这点,他按照朝代不同解读的 。清朝考据发现的诸如此类东西太多了 。廖平系统地对五经中的矛盾进行总结,也试图解读,但他解读成阴谋论,认为王莽篡位,篡改五经 。这种观点被康有为知道之后,杜撰成《新学伪经考》,他的这本书正好在甲午海战之后,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触发了五经信心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