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二 )


我们现在有了新的历史资料,包括考古资料,和对中国之外的历史的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五经的矛盾原因 。结论是,神学思想混入了五经里面 。我们能够复原这些历史,怎么混入易经的,一次次地进行剥离,呈现原貌 。以前信心崩溃是因为它有矛盾,现在识别出来,易经的内核原貌对我们非常有价值 。

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易经是一门学问的总称,而且这门学问非常非常古老,是世界上最古老学问,没有之一 。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这个说法实际上在全球范围也成立,人类学问、哲学的源头在易经,这个话题以后会专门去讲 。
《周易》只是周代以及后来的战国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易经百思特网这门学问的理解和阐释,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文字化了,定型成为一本书,也是现存的记录易经经文的唯一文本 。所以,《周易》属于易经,但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易经 。易经与特殊历史阶段的易经,两者并不完全重合,甚至存在诸多相矛盾的地方 。
易经非常古老,起源于伏羲时代,然后又历经了和经历着以下九个历史阶段:包括神农、祝融、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民国至今的现代 。共计十个历史阶段,下一讲会专门来讲 。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潮流出现,这些新的文化和思想会直接混入易经,会让那个历史阶段的人们对易经产生新的理解 。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文化和思想,往往与易经自身的核心理念相矛盾,这样就导致在新的历史阶段,就会有与易经自身相矛盾的内容混入易经 。所以,从形式上看,易经百思特网是一个随历史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每一次变化都会混入新的矛盾 。
但历经了如此漫长的历史,跨越了那么多的历史阶段,被混入如此多的矛盾,易经之所以还叫易经,是因为尽管易经的形式不断地在变,却存在一个超越历史阶段,一直恒定不变的内核层 。
所以,易经在逻辑上包含两个层次:不变的内核层,与变化的形式层 。易经之所以为易经,就在于其内核层,而不在于其形式层 。
学习易经,关键就是学习其内核层,通过其形式层感悟其内核层 。做到能够识别和排除形式层的干扰,不被每个历史阶段所混入的与内核层相矛盾的内容所欺骗,而直指和牢牢把握其内核 。
然而,微妙的是,内核层与形式层的区分,只是逻辑上的,而非现实上的,只能靠感悟感知,而不能靠直接观察 。只要用心去学习和研究易经,就能觉知到这一逻辑,觉知到其内核的存在 。在现实上,易经就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形式而构成,内核隐藏在形式之中 。
也就是说,内核层与形式层实际上是一体的 。内核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核 。它们之间的区分,是逻辑上的,只是靠我们的感悟感知 。
这就如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性格是他的内核层,行为是他的形式层 。通过其行为,可以感悟感知其性百思特网格 。但是,性格与行为是一体的,性格寓于行为之中,行为又是性格的展开 。性格是不变的,而行为却是变化的 。对一个人,我们只有通过其不断变化的行为,去感知和总结其不变的性格;然后通过其不变的性格,去推知其不断变化的行为 。
内核层是易经的性格,形式层是易经的行为 。
这就是系辞传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就是内核层,就是性格,器就是形式层,就是行为 。道器是合一的,道不离器,器不离道 。
《周易》是易经在周朝至战国这段历史时期内,易经的具体形式表现 。所以,《周易》是易经在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形式,也包含了易经的内核 。但同时,内核层与形式层之间有存在很多矛盾 。所以,《周易》是易经,又不是易经 。绝不可把《周易》这本的所有字句,所有观点都直接当成易经 。

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既然,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都会有新的矛盾混入,会导致易经的形式层中存在更多的偏离内核层的内容 。所以,在易经的初始阶段,形式层更能清晰表达内核层 。
易经的初始阶段是经卦阶段 。易经的卦分为“经卦”和“重卦” 。经卦是三画卦,重卦是由两个三画卦上下相重而组成的六画卦 。2的3次方是8,6次方是64,所以,经卦共有8个卦象,重卦共有64个卦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