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亡妻的诗词( 三 )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
“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
“小轩窗,正梳妆 。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
悼念死去的爱人的诗词有哪些? 西晋潘岳最早创作《悼亡诗三首》,写对其妻子去世后经久难泯的怀念,遂开悼亡诗一途 。
齐梁间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俱有同题为“悼亡”的诗,都是悼念亡妻的 。
梁江淹有《悼室人》十首,也是悼亡之作 。
?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 。
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 。
另外,夫妻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也是最隐秘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诗(词)人们,尚缺少将这一感情宣于诗词的习惯和勇气 。
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尤其是元稹,有《遣悲怀》七律三首,又有《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怀》七绝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 。
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