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有哪些( 二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
2.词句解析 。
(1)“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个“铺”字 ,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当然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2)“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 , 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 , 吃饱了饭的牧童 , 连蓑衣都不脱 , 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
是累了 , 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 , 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 , 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 , 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牧童》一诗 , 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 , 自然放松 。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 , 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
当然 , 透过诗 , 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舟 过 安 仁1.课文简说 。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 所见到的情景 。
这首诗浅白如话 , 充满情趣 ,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 , 有两个小孩子 , 他们收起了竹篙 , 停下了船桨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有哪些】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2.词句解析 。
(1)“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篙停棹坐船中 。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 , 当然 , 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 却没有划船 , 竹篙收起来了 , 船桨也停在那里 , 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 ,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 , 也是比较愉快的 , 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
(2)“怪生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 , 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 , 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 , 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 , 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 , 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
不管怎样 , 知道了原因 , 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 , 为小童子的聪明 , 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 于是欣然提笔 , 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