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七 )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 , 紧贴桥后 , 我们不提防 , 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
水面有两三丈宽 , 离地不高 , 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 , 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 , 口沫喷的老远 。
从这时候起 , 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 , 水声淙淙 , 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
过了云步桥 , 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
南天门应该近了 , 由于山峡回环曲折 , 反而望不见了 。
野花野草 , 什么形状也有 , 什么颜色也有 , 挨挨挤挤 , 芊芊莽莽 , 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 , 也学小孩子 , 掐了一把 , 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 , 才带着抱歉的心情 , 丢在山涧里 , 随水漂去 。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 , 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
它们不怕山高 , 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 , 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 , 在半空展开枝叶 , 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雨中登泰山日 , 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 , 不见你来 , 独自上到高处 , 斜着身子张望 。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 , 支开了等你 。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 , 显出一副...
雨中登泰山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的巧妙运用!! 急需历来写泰山游记 , 大抵写登山观日出的多 。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却独辟蹊经 , 别具一格 , 不写、观日出而写“雨趣” , 写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这篇游记笔酣墨饱 , 情趣盎然 , 意境空灵 , 构思巧妙 , 写出了雨中泰山的奇观 , 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细腻的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 富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
本文的景物描写是具有匠心的 。
要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 , 欣赏本文的描写艺术 , 题目中的‘雨”、 ‘登”二字便是开启门径的钥匙 。
作者善于抓住 “雨中泰山”的特点写景 , 并且随立足点的变化而不断变换描写对象 。
细观全文 , 写“雨”则烟雨云雾 , 气象万千;写“登”则峰回路转 , 移步换形.写口雨”是经 , 写“登”是纬;经纬交错 , 虚实相生 , 作者挥洒一管腾挪多变的妙笔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徐徐向事卑开的长卷水墨丹青· 本文是按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岱宗坊一 , 虎山水库一一七真祠一~一天门一‘孔于登临处一~天阶一一长门洞一一黄砚岭一一二天门一一步云桥一‘慢十八盘一‘升仙坊一一紧十八盘一‘南天门 。
雨中登泰山文中说泰山的松树“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高崇的境界”,...《雨中登泰山》 , 散文 。
李健吾作 。
1961年发表 。
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 , 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 。
作品着笔于“雨中” , 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 , 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 。
语言优美 , 情趣生动 ,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
《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是下面哪位作家?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 。
常用笔名刘西渭 。
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 , 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作 。
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 , 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 , 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 , 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 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 , 研究福楼拜 。
1933年回国 , 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 。
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 , 抗战时期 , 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 。
抗战胜利后 , 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 。
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 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 , 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