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六 )


七股大水 , 从水库的桥孔跃出 , 仿佛七幅闪光黄锦 , 直铺下去 , 碰着嶙嶙的乱石 , 激起一片雪白水珠 , 脱线一般 , 撒在洄漩的水面 。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 , 可是望过去 , 跳掷翻腾 , 像又回到了故居 。
我们绕过虎山 , 站到坝桥上 ,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 , 迎着斜风细雨 , 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 一边却暗恶叱咤 , 似有千军万马 ,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

【《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 , 其实是一幅细纱 , 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 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
雨大起来了 , 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 , 正面当中是吕洞宾 , 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 , 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 , 所以叫作七真祠 。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 , 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 , 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
一般庙宇的塑像 , 往往不是平板 , 就是怪诞 , 造型偶尔美的 , 又不像中国人 , 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 , 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 , 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
我们来到雨地 , 走上登山的正路 , 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 , 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
走出长门洞 , 豁然开朗 , 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
人朝上走 , 水朝下流 , 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 , 一直陪到二天门 。
悬崖崚嶒 , 石缝滴滴哒哒 , 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 , 顺着斜坡 , 流进山涧 , 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
有时候风过云开 , 在底下望见南天门 , 影影绰绰 , 耸立山头 , 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 , 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 , 乌云四合 , 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 , 走不太远 , 就是有名的经石峪 , 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 , 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 , 字有斗来大 , 年月久了 , 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
回到正路 ,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 , 人走了一身汗 , 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 , 凉快凉快 。
说巧也巧 , 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 , 阴森森的 , 亮了的天又变黑了 , 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 , 汗不但下去 , 还觉得身子发冷 , 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
我们抖擞精神 , 一气走过壶天阁 , 登上黄岘岭 , 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 , 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 , 向四下里眺望 , 我又是骄傲 , 又是担心 。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 , 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
云薄了 , 雾又上来 。
我们歇歇走走 , 走走歇歇 , 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 , 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 , 年轻人跳跳蹦蹦 , 走了下去 , 我也像年轻了一样 , 有说有笑 , 跟在他们后头 。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 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 , 山势陡峭 , 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
路一直是宽整的 , 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 , 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 , 明明有水流 , 却听不见水声 。
仰起头来朝西望 , 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 , 随风摆动 , 想凑近了看 , 隔着辽阔的山沟 , 走不过去 。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 , 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 , 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 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