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三 )


其二,在于社会中所存文化的影响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较为详尽的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一部分:“私” 。“私”的含义,除自私之外,更在于由己推人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与家庭而言有利,却损伤社会利益的事,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也因为公与私之间弹性可变而不再清晰了 。至于社会上他人的问题,无人拥有的公共产物,这些都不属于普通人“私”的概念之类的事物,便因为这样的文化而被忽略了 。
其三,在于中国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在现代化的今日,虽然生活中多了许多高科技的产物,但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像时代的浪潮一样飞速发展 。即便是在上海这般的大城市中,依旧存在不少从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 。乡土社会中对于群己关系的界定,在现代社会的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而当源自礼治社会的规则运用于法治社会中时,便发生了矛盾与冲突 。于是,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也发生了 。
那么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又是什么呢?于我而言,所有问题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乡土社会中群己关系的认识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间发生的冲突 。问题的根源是在80年前费孝通先生所提出问题的后续 。也就是说,乡土中国的社会惯性仍旧存在 。
而现存的问题既然属于乡土社会的惯性,他便必然有消亡的一天 。若说要用什么来加快去消亡的话,便也只能依靠人们最为熟悉的方法:教化了吧 。但教化的手段,在今日则可以更为先进一些 。不仅可以利用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公告牌,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应的宣传 。
我认为现在出现的许多矛盾证明了中国处于转型的路上,前文所述的问题终有一日会被解决,我们可做的便是加速这一进程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以下简称《乡土》)乍一看让人觉得是说当下中国的乡土特性,实际则不然——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讲的是中国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过程中中国基层的乡土文化,包括从人文,道德,伦理,制度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学问题 。因此,实际上,《乡土》是一本社会学著作 。在《乡土》中,费孝通先生置身中国基层,考察论证,以严谨的态度,紧密的逻辑思维,恰当的比喻类比及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投射出中国基层乡土性社会的缩影 。《乡土》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以及后记等十五篇文章 。其中后记是《乡土》的寄语及对社会学的阐释,前十四篇论文讲的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特点 。《乡土》通过这十四篇论文写出了中国现在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人文特点:他们不仅“土”而且“愚”;他们的亲属关系如水纹一般一圈至一圈的波及;他们的生活中无需法律,因为礼法在血液里根深蒂固;他们聚族而居,对于家的定义也是很不确定;他们践行庭外和解的政策;他们服从家族中长老的命令;无论在哪里,对血缘及地缘的坚定是不可移的固执;生活中的平淡如水,百年不变也使他们甘之如饴;他们从来不计划什么,却在无形中沿着正确的路一直走,以至于不被自然所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