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读书心得(13)


琐琐碎碎一大些,真真切切一桩事:一件事,一辈子,一生情
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年幼的鲁迅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默默的爱震惊了,这是真爱的标志,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人怀念,这使鲁迅长舒胸臆而发出一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荡人心魄,感人之深,这也是全篇感情的最高升华,尽管仍然是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辞了人世30年,连姓名都不知道,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作者满怀圣洁的感情,发出的一声感叹逝者长已,来者深追 。
(四)阿长的为人
1、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 。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 。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
阿长相信命运 。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 。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 。
2、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
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 。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 。
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 。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 。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 。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 。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 。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 。
3、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 。
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 。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 。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 。买《山海经》则是叫孩子称心如意的一回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