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沙的诗句( 二 )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
唐代诗人 。
出 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
3.但使:只要 。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
“度阴山”,跨过阴山 。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
描写天空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秋词》刘禹锡 释义: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
释义:“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 。
现指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与磨难,英雄自古多磨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