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雀的古诗( 四 )


《孔雀》让今天的中年一代又回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那个转型时期,重访物质紧缺贫穷灰暗的革命与后革命交接的年代 。
文革刚刚结束,70年代末的一个北方小城 。
影片从一个五口之家围坐饭桌四周的吃饭场景开始,在漆黑的水壶突突的回忆 。
大哥高卫国患有脑疾,外号“胖子”,常遭人欺负;弟弟高卫强沉默寡言,他也是影片的叙事者;姐姐是女主人公高卫红,有着清秀美丽的面容和倔强执着的个性 。
影片里充满那个时期平常家庭的平常遭遇,比如一家人一起做蜂窝煤却被大雨侵袭,比如过年时妈妈一粒粒数糖果分发给孩子;这些细节可能会唤起尘封的记忆,贫穷的蛛网笼罩下,影片中的家庭还有其特殊性,有一个患有脑病的傻大哥 。
在我看来,这是这个原本可以过着贫穷却安宁小日子的家庭陷入激烈冲突的重要原因 。
父母对大哥的偏爱引起了妹妹弟弟的不满和嫉妒,弟弟妹妹还因哥哥的痴傻而遭人歧视,两个人着谋划把哥哥毒死,结果又无比歉疚地请哥哥吃了一顿肉包 。
这个家庭里的父母有着那个时代常见的保守和严厉,他们其实是遮蔽孩子们的另一重阴影;对于卫红而言,她如花的少女时代必须每天面对药厂洗不完的药瓶,这样机械重复的劳作令人绝望……沉闷压抑的生存背景下,某种潜在的革命性因素在不屈不甘的年轻心灵里躁动 。
卫红耽于幻想,在想象中以各种方式逃离现状;卫强则像一只忧郁而沉默的小鸟 。
于是,很自然地,有了卫红对伞兵生活的无限憧憬 。
当这个漂亮女孩躺在屋顶阳台上,凝视着碧蓝的天空,天女散花般,从飞机上忽然开放出一朵朵洁白耀眼的粲然伞花,她的双眼亮了起来 。
我们可以体会她内心深处对飞翔的渴望 。
那是不同于她眼前卑微生活的另一种浪漫的图景 。
那眩目的伞兵跳伞画面以及卫红骑着自行车在原野上飞速奔驰的情景,是一曲相互呼应着的二重奏 。
卫红天真而好奇地接近那些英姿飒爽的伞兵,内心产生了一个逃离现实的想法 。
她要去报名当伞兵 。
但是她的理想无从实现,她被淘汰了,那个帅气的男伞兵并没有真正帮她 。
她被重重地推回自己黑暗的小屋 。
接下来有了整个影片最为出彩的一幕:沉默、绝食多日的卫红终于活了过来,她扑在缝纫机上发疯地缝制了一个巨大的降落伞;然后,她骑着单车,风驰电掣,车后拖着随风开放的降落伞,大叫着、欢笑着,在街道上飞驰,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一个叫果子的青年吹着口哨兴奋地骑车追随 。
直到母亲出现,一把将她连人带车拉翻在地……影片另一个触目的镜头是为了找果子要回降落伞,卫红没有犹豫就脱下了裤子……可以说,降落伞肯定是《孔雀》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得意的构想,这个人为的意象用来寄托青春期卫红欲冲破生活牢笼的全部梦想和决心 。
人们也许要质疑影片的真实性,在那个仍然使用布票的年代里,一个贫寒之家又如何能够提供这么丰裕的布匹用来做降落伞?这个细节完全来自于艺术的想象,像许多艺术作品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么?可它又高于生活 。
终于,濒临疯狂边缘的卫红回到了冰冷的现实,她的理想令人辛酸地自动降格处理了,变成了只要不刷瓶子就好 。
她匆匆忙忙马马虎虎地嫁给了一个答应可以给她调动工作的司机,得以在另一个工厂烧制玻璃瓶——看来她与玻璃瓶子的关系还不可能终结 。
喜欢着她的野性的果子一直未娶,还很哥们地帮她教训了那帮欺负大哥的二流子 。
果子是影片中最有魅力的男性形象,但是他所带来的安全感当然与希区柯克那些高大英俊殷实智慧的白人男子带来的安全感全然不同 。
一个花季少女的多梦年华如此惨淡地终结 。
这显然是对那个平庸保守僵硬的旧体制以及附带的丑陋人伦的控诉,旧时...
描述晚霞彩云的古诗词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 。
月高微晕散,云薄细鳞生 。
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 。
相望一步地,脉脉万重情 。
——(唐)刘禹锡《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1.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2.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 。
——(唐)刘禹锡《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3.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 。
——(元)白朴《送词》5. 斜日消残雨,红霞映晚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