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医之门|医圣张仲景( 二 )


步入中医之门|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见解 。
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 。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宋仁宗下令成立国家校正医书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在在张仲景去世大约800年以后才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出版,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
步入中医之门|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百思特网官职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百思特网陵、衡山、宋、桂阳等九县),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的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
步入中医之门|医圣张仲景



“大兵之后,必有灾年”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 。张仲景针对这些情况,下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
步入中医之门|医圣张仲景



为了完成这部医学巨著,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
大约公元219年,为中华民族传承繁衍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中医大师张仲景与世长辞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