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手抄报怎么写( 六 )


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
静夜思: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 。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
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
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
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 。
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春晓: 春天不知不觉的到来了,到出都可以听到鸟的叫声,晚上听到了风吹雨打的声音,暗自感叹,那些花儿不知要掉落多少啊 。
村居: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
所见: 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忽然看到树上的蝉,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小池: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
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小学五年级课本古诗词三首《秋思》改写成故事 。
100字以内 不知不觉,夏日的炎炎已经悄然远去,萧萧的秋风时而灌满洛阳的街头巷尾 。
发黄的树叶再也不能栖息在树上举目远望了,随着秋风的吹拂在空中漫无目的的荡漾,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落到哪个角落、为哪一棵树来年的生长增添养料 。
小草的身子也变得枯黄,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
候鸟成群结队的向南飞去,偶尔还会有一两声鸣叫划破宁静的长空 。
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都换上了秋装 。
诗人张籍站在客栈门口,举目南望——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像往常一样,他边看边想,不知不觉眼睛酸涩,思乡的伤感不禁又一次侵袭了张籍的心头 。
“秋来了,秋来了……”他喃喃着 。
说着说着,他又想起了中秋节,愈是想,他愈是伤感,年迈老母的身影,懵懂幼子的声音, 还有临行前妻子的叮咛……“给家里写封信吧,”张籍转身走回客栈,“别让家人担心我 。
”说写就写,他迅速铺好宣纸,蘸好毛笔,握笔在手 。
可是,千种思念,万分挂牵真的不知如何写起 。
一支蘸好墨的笔停滞在空中 。
“到底写什么啊?老母亲,爱妻,孩子都还好吗?”想着想着,张籍鼻子一酸,几滴苦楚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第二天,张籍把写好的信揣在怀中,仿佛那是他的珍宝 。
找到捎信人,张籍一边双手交信,一边再三叮嘱:“路上定要小心,务必把这信送到家人的手中 。
”“ 好的,不要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