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三 )


文章图片

04
四十岁以后,更坚定 。
苏轼从小就跟着母亲程夫人读书 。
读到《范滂传》时,程夫人讲述范滂气节清高,为民谋福的故事 。
苏轼便立志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好官 。
自从走上仕途之路,无论得意时,还是落魄时,他都未忘记这个初衷 。
1077年,40岁的苏轼担任徐州知州 。
走马上任三个月,黄河决口,洪水呼啸而来,徐州有被吞没之危 。
苏轼就站在城墙上,手拿工具、脚穿草履,与军民筑起一道千丈长堤 。
徐州保住了,百姓将这道“救命堤”称作苏堤,感念苏轼的善举 。
后半生,苏轼漂泊不定,即使在最黯淡的低谷期,他仍胸怀天下事 。
在黄州时,他听闻岳鄂民间流行“溺婴”的恶俗,便成立“育儿会”,捐钱捐粮,救活无数弃婴 。
惠州生产力落后,他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
儋州文化凋敝,他办学堂,兴儒学,培养出岛上第一位举人和进士 。
居朝堂之上,就献安邦定国之策;处江湖之远,便躬身为民 。
苏轼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光辉,直至暮年都从不曾熄灭 。
他经历世态炎凉后,仍锐气不减,遭受挫折后,仍不向平庸低头 。
这大抵就是人到中年的最好状态:
命运重锤一次次把我们击倒,可我们会再站起来,再出发,矢志不移地去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

就如林语堂的评价:“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
苏轼用后半生教会我们:日子的好坏不在于生活的环境,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感受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东坡: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点个在看,看开一点,想开一点,把生活的一切都当成曼妙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