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 二 )


魏晋玄学的兴起给当时的美学思想以深刻影响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以及 “言”与“象” 能否“尽意”的两大争论,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美学问题而发,但与美学有密切联系前者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的“传神”术语出自佛学;主张“神不灭论”的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观点,企图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哲理的解释
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理论系统性的著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等等中国古代各门文学艺术的具体理论,基本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通过对创作、欣赏、技巧、技法等艺术现象的经验性解释和总结,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美学原则,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美学
道家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善美”与人生价值
“善”为什么会是一种美?“美”在中国原始古义里与善并无太大区别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 ,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荀子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荀子乐论》)“善美”体现在善表现的人性美、心灵美给人精神的愉悦 , 人们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际间的和睦美好,体会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满足 。
善不仅带来精神的愉悦美,同时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报 , 所谓“瑞应善物”,善的心灵也就可获得福禄 。不仅如此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也可影响子孙后代的幸福 , 否则作恶多端必将殃及后代,招致果报 。显然 , 善也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恶的因果链条时时牵引着人们的行为,由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以此劝化众生,多行善事 , 广积阴德,造福子孙 。
二、“生美”与人生态度
“天地之大德曰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人之所贵者,生也”(司马承祯《坐忘论序》);道家崇尚生命,尊重生命 。其所认为的“生”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春天般的“生” 。阴阳二气和谐流动 , 达到最完满的状态,就必然实现一种祥和的“生”,在这里,宇宙万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在“生”中,生命的创造力绵绵长存,用之不竭,让人体会到无穷美感,而绝不是爆发式的狂冲猛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