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 三 )


三、“真美”与人格理想
“真”作为道家哲学的一重要范畴,其基本的涵义是“真实的本性”,如《道德经》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更是把“真”作为其价值取向 ,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南华真经秋水》),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无拘无束的表现人受之于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谓“法天贵真” 。而庄子同时把其理想人格称“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 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南华真经大宗师》)
真人是得道的彻悟者,他谨守道的至真至纯本性,顺其自然,“见素抱朴”,实现原始的本然状态,这就是自然美 , 没有矫饰的质朴美 。另外,真人德合于道,以豁达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 , 心无所累,乐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 。真人禀承了“道”谦逊宽容的一切品德 , 因为体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为一的宇宙真谛,获得真知,举手投足无不从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南华真经天地》) 。
这样的大仁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圆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统一的人格之美 。所以说,真人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理想,也是修道人的美学人格理想,这一理想人格不仅仅为修道者所努力依从和追求,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对象 , 真人与儒家的“圣人”都为人们所标榜 。“全真派”的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通过刻苦修身成仙 , 实现宗教美学理想人格 。
四、“道美”与人生境界
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一章)的 “道”是道家美学的最高范畴 。“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义的美,“妙”字便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美 。“道美”首先表现在道的朦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 , 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 。”(《南华真经》的“深”和“神”无论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 , 但这种神秘却给人无限的遐想 , 给人美的享受 。
其次 , 道美却并非不可感知,天地万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产生的,体现了无形的道的大美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 故至人无为 , 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气象万千,波澜壮阔的天地之美一直为人们所探求,“析万物之理 , 判天地之美”是人们追求的最大快乐,最终达到与天合的至美境界,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