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磁通量的定义是磁感应强度乘面积而不是除以面积,其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是不是有一类物理量都这么定


为什么磁通量的定义是磁感应强度乘面积而不是除以面积,其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是不是有一类物理量都这么定

文章插图
磁感应强度就好像是密度 , 而面积好比体积 。磁通量就是质量 。
一个物体的密度我们理想地认为处处相等,也就是说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
你也可以理解,磁感应强度就是单位面积内穿过一个平面的光束的条数 。
那么你要求光束的条数,就要乘以面积啦 。
这个貌似叫做比值定义法,就是结果不受比值改变 , 例如电阻=U/I , 但是电阻不会受电压电流而发生改变,这就叫比值定义法 。再举一例:密度=质量/体积,但是质量体积的改变不会影响,密度的改变 。
从定义上来看:
磁通链就是磁通量乘以线圈的匝数 。
磁通链代表了单位导体截面通过磁通量的多少,就是磁通的强度,磁通是一个最大范围的概念 , 代表着磁力线通过的多少 。
磁通量和磁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也就是一个面积内通过磁力线的多少 。
从公式来看:
磁通和磁通量的公式是一样的Φ=BS(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 , S为该线圈的面积)
磁通链的公式为 Ψ=N(匝数)B(磁感应强度)S(面积)
可以说从磁通到磁通量到磁通链就是应用条件的越来越强化的过程 。
扩展资料:


磁通链就是磁通量乘以与磁通线相关的线圈的匝数 。
通电导体或磁化线圈的总磁通量φ可这样确定,在线圈或导体区域中对全部围绕磁通线进行磁通密度B的积分 。如果是长直导体,积分区域可以从导体向外伸长至无限远的径向平面;如果是通电环或线圈,就对穿过线圈口的全部磁通线进行积分,一般是:Φ=?B·dA;对均强磁通密度B的特殊情况,为整个区域总和:Φ=BA 。磁通的单位在SI制中是韦伯,1Wb等于108Mx 。
磁通链定义为耦合或围绕一匝通电导体的1韦伯磁通量,总磁通链ψ等于总的磁通量乘以与磁通线相关的匝数:ψ=NΦ 。在SI制中,磁通链的单位为韦伯·匝,这里不是所有的磁通线与所有磁化线圈匝数相关联 , 在计算总磁通链数中 , 只有相关联的磁通线和匝数被使用 。
【为什么磁通量的定义是磁感应强度乘面积而不是除以面积,其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是不是有一类物理量都这么定】参考资料:


磁通链-百度百科
定义: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面积为S且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平面的磁通量,简称磁通公式:Φ=BS,适用条件是B与S平面垂直如左下图,当S与B的垂面存在夹角θ时,Φ=BScosθΦ读/phi/四声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符号是Wb,1Wb=1Tm^2;=1VS,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仅代表穿向意义:磁通量的意义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加以说明.我们知道在同一磁场的图示中,磁感线越密的地方,也就是穿过单位面积的磁感线条数越多的地方,磁感应强度B越大因此,B越大,S越大,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就越多,磁通量就越大